「運籌協商,功在兩岸」-我對我的老戰友高孔廉兄20餘年在促進兩岸關係所投注的心力,用這八個字作為紀念牌的內容。
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即將於 2月6日 離任,我心中感到十分不捨。昨天是他最後一次出席國安會的兩岸小組會議,我特別舉辦了歡送茶會,跟大家分享我與孔廉兄共事的點點滴滴。
我在民國77年7月出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,當時的副主委就是孔廉兄。已任職6年多的他,嫻熟組織運作與行政管理。當時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銜俞國華院長之命,成立「大陸工作會報」,要我擔任執行秘書一職。我剛接任研考會主委不過ㄧ個多禮拜,很擔心難以勝任,但在孔廉兄的協助下, 很快就完成規劃,展開工作,進而催生大陸委員會與海基會的成立,與「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」的草擬與制定。對我來說,這完全是「無中生有」的嶄新領域,也多虧孔廉兄的全力襄助,才讓這項業務在啟動時就能做得有聲有色,為兩岸關係開啟歷史新頁。
我想起在民國76年3月,我在總統府擔任經國先生的英文秘書。有一天外賓走後,他突然問我:「英九,最近有沒有什麼事情啊?」我答覆說,有一些立委質詢希望能讓老兵回鄉探親,經國先生聽後點了點頭,要我去請示當時的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。原來經國先生已經對他已有所指示,要研究如何開放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。張副秘書長當場就指示我草擬初稿,並絕對保密。
對於這項規劃工作,我非常的小心,公文都用手寫,不送打字,更不敢給任何人看,公文寫好就放進鐵櫃裡鎖起來,上面還寫著「穎考專案」。至於為什麼要取名為「穎考專案」?那是因為我七歲時讀的第一篇古文就是《左傳》的「鄭伯克段於鄢」,描述鄭莊公曾因為不諒解偏心的母親溺愛被寵壞的弟弟,將她流放,並發下毒誓「不至黃泉無相見也」,但事後懊悔。大孝子穎考叔便向他獻計,巧妙安排鄭莊公與母親在地下隧道中重逢,既不違背「君無戲言」的戒律,也使他們母子得以重歸於好。
我對穎考叔的智慧和孝心非常感動,因此我就把當時的秘密檔案,取名「穎考專案」,來象徵兩岸人民骨肉重逢。
這些往事現在談起來仍歷歷在目,沒想到,一晃眼就20多年過去了。20多年來,孔廉兄把一生重要的青春歲月都奉獻給兩岸,重大的決策與談判幾乎無役不與,可以說是參與時間最長、貢獻最大的官員,因此,我特地寫了八個字-「運籌協商,功在兩岸」,送給他留作紀念。
我告訴孔廉兄,雖然離任了,但「團隊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,手機常開」。我也希望孔廉兄能繼續運用他豐沛經驗與智慧,持續提供建言,為兩岸和平繁榮而努力。